產品詳情
球化退火的本質是 “碳化物形態的轉變”,需通過 “加熱 - 保溫 - 緩冷” 三個階段逐步完成,不同階段對應碳化物的不同變化,以共析鋼(如 T10 鋼)為例,具體過程如下:
1. 加熱階段:讓碳化物 “溶解 - 細化”
目標:將工件從室溫緩慢加熱至 “Ac1 臨界點以上、Ac3 臨界點以下”(共析鋼 Ac1 約 727℃,Ac3 略高于 Ac1),使部分片狀滲碳體溶解,未溶解的滲碳體細化。
原理:當溫度達到 Ac1 以上時,鋼的珠光體(由片狀鐵素體和滲碳體交替組成)開始向奧氏體轉變,片狀滲碳體邊緣因原子活性增強逐漸溶解,形成細小的滲碳體顆粒;同時,奧氏體中碳濃度均勻化,為后續碳化物球化奠定基礎。
關鍵控制:加熱速率需緩慢(通常 50-100℃/h),避免工件內外溫差過大導致內應力或開裂,尤其針對厚壁工件(如直徑≥50mm 的軸承套圈)。
2. 保溫階段:讓細化碳化物 “球化生長”
目標:在 Ac1 以上 20-40℃(約 740-780℃)恒溫保溫 2-6 小時,使細化的滲碳體顆粒逐漸 “球化”。
原理:根據 “表面能最小原理”,物質會自發向表面的形態轉變 —— 片狀滲碳體的表面積大、表面能高,而球狀滲碳體的表面積小、表面能低。保溫過程中,滲碳體顆粒通過原子擴散,逐漸從 “片狀” 向 “球狀” 轉變:小顆粒滲碳體溶解,碳原子向大顆粒滲碳體擴散,使大顆粒逐漸長大并呈球狀分布在鐵素體基體中。
關鍵控制:保溫溫度需精準(過高易導致滲碳體過度溶解,過低則球化速度慢),保溫時間需足夠(確保所有片狀碳化物均完成球化,避免殘留片狀組織影響性能)。
3. 冷卻階段:讓球狀碳化物 “穩定留存”
目標:從保溫溫度緩慢冷卻至室溫(或 600℃以下后空冷),使球狀滲碳體穩定保留在基體中,避免重新轉變為片狀。
原理:緩慢冷卻過程中,奧氏體逐漸轉變為鐵素體,而球狀滲碳體因冷卻速度慢,有充足時間保持球狀形態,均勻分布在鐵素體中;若冷卻過快,奧氏體快速轉變,碳化物來不及擴散,易重新形成片狀或針狀,導致球化失效。
關鍵控制:冷卻速率需控制在 10-30℃/h(如從 750℃冷卻 600℃需 5-15 小時),部分爐型會在 600℃以下采用空冷,既保證球化效果,又縮短生產周期。


